- 盛明科;陈廷栋;
基层官员避责是懈政怠政的集中表现,是基于官员"心理—个体—组织—环境"互动模式的不良产物,构成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制约要件。立足组织行为学视域,透析基层官员避责的生成逻辑,即行为判断价值化、行为结构逐利化和行为结果纵容化,分析其危害机理,即陷入基层治理主观价值窠臼、衍生多元主体利益分化偏离、置换行为结构的目标策略、背离行为结果的宗旨使命,为思考官员避责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同时,在重塑行为心理机制、健全行为运作机制、强化行为沟通机制、筑牢行为保障机制上着力而妥善应对和治理基层官员避责问题,为新时代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价值。
2019年05期 v.40;No.187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4951 ] - 胡建刚;
对警察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警察行为对公民自由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其中最大的发现有两个,一是英美警察执法中大量存在的歧视性境遇,二是警察亚文化成为导致警察执法背离法治的根源。因此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政治性监督不仅有必要,而且会增加。警察机关有着自由裁量权的现实需求,但是必须将其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只能是法院拥有对"规定的范围"进行最终审查权。21世纪以来,英美开始倡导以民主警务模式来规范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民主警务模式区分了警察"业务责任"和政府"政策责任"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这将保护警察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相对独立性,同时鼓励政治当局对警务政策进行控制。
2019年05期 v.40;No.187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阅读次数:100 ] |[下载次数:840 ]
- 李挚萍;
<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法制保障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新时代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在概念体系、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制度建构等层面协同推进。在此情形下,明确生态环境的法律表达,构建科学的生态法基本原则体系,就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红线制度和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等对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议题进行深入研究,便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为
2019年05期 v.40;No.187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137 ] - 于文轩;
生态法的基本原则影响一国生态法的体系、内容和发展趋向,是衔接生态法的价值理念与法律制度的根本准则。生态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应由生态优先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构成。在这一体系中,生态优先原则是目标性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和受益者补偿原则是构成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是程序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构成完整而自洽的体系,为生态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提供指引。
2019年05期 v.40;No.187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253 ] - 巩固;
"生态"与"环境"源于不同学科,所指大同小异,且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宪法中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独创概念,在科学界曾引起广泛争议。因其具有多义性,容易引起误解,并非理想的法律概念;但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宪法角度的正确处理是接受事实、辩证分析,结合现代环境观念和既有法律事实作出最广义的宽泛解释,为下位法中的制度创新提供合法性基础,而不必强求与法律概念的齐整对应。环境宪法解读应跳出文本局限,更加开放、务实。
2019年05期 v.40;No.187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2311 ] - 刘超;
我国提出了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改革目标。应当从定义、目标和地理空间范围等角度明晰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从实质而非形式视角界定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与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地位。以法律体系理论审视被列入立法计划的《国家公园法》立法,应当在法律体系中规划立法、在法律体系中明确法律部门归属、在法律体系中协整相关单行法的内在关联性。应制定专门的《自然保护地法》为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立法重点包括将《自然保护地法》界定为自然保护地领域的基本法和政策法、确立自然保护地类型划分的法定标准、厘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地位与关系。
2019年05期 v.40;No.187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阅读次数:122 ] |[下载次数:2403 ] - 王社坤;王彬;
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需要立法提供规范性保障。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的现有立法存在效力层级低、有立法空白、已有规则无法满足生态保护红线"更严格保护"的要求等问题。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模式选择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应当处理好生态保护红线统一立法与各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特别立法的关系;统一立法应当以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保护的基本规则为核心目标,并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地位、管理原则、划定与调整、差异化保护措施、评估与考核规则等关键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2019年05期 v.40;No.187 93-9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82 ] |[下载次数:916 ] - 朱炳成;
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公众健康损害愈发突出,环境健康问题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环境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公众健康保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为此,建立起面向公众健康保障的环境法律规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规制的发展路径为切入点,分析环境规制的演变进路,剖析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个体主义规制模式的局限性和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规制在环境保护和保障公众健康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与正当性,从而明确环境法律规制机制的发展脉络和现实需求。然而在风险社会中,环境风险的社会化属性愈发凸显。面对复杂而多元的环境问题,单纯依靠公权力的作用已难以实现环境法律规制目标。随着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兴起,建立公私合作模式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机制,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与规范性作用,在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下,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就成为实现环境法律规制目标的应然之选。
2019年05期 v.40;No.187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阅读次数:94 ] |[下载次数:1050 ]
- 吴其南;
成人看儿童和儿童文学类似殖民者看殖民地的人民和文化。成人为了确证自己文明、理性的现代人身份而创造了具有野蛮、幼稚、不文明、未开化等特征的原始人/乡野人/儿童这个他者形象,以将自己和他们、自己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区分开来,这自然赋予儿童文学某种保守性质。保守于儿童文学并非都是负面的。现代"并喻社会""后喻社会"的到来也为儿童文学挣脱保守主义的羁绊提供了契机。
2019年05期 v.40;No.187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阅读次数:95 ] |[下载次数:475 ] - 吴翔宇;
中国儿童文学是以"文学现代化"为特质的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百年演进史与现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同构性。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整体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融通了"演进""演进史"与"演进史研究"的内在关联,对重绘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图景与文学谱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研究不是做断代史的叠加,而是以"新人想象"为主题导向,突显生成论意义上的奠基、延续、发展、变通、对立及争议的内在脉络,以儿童观、审美形态的演变来表征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从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格局中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019年05期 v.40;No.187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81 ] |[下载次数:938 ] - 李利芳;
人物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不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属性及其基本功能决定其人物形象是召唤并引领儿童读者展开审美体验的关键精神力量,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呈现出这样的文学规律。总结我国百年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发展发现,形象塑造的美学症结依然在于解决成人社会观念中的"儿童本位"问题。
2019年05期 v.40;No.187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97 ] |[下载次数:1141 ] - 杜传坤;
百年来我国图画书理论的探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图画书对儿童的价值。依据儿童年龄阶段理论,年龄越小越需要图画,呈现出将图画书划归幼童文学的趋势。当代原创图画书不缺传统文化元素和绘画技法,却需要弥补"童性"的不足。其次是图画书的名称与身份归属。前者关系到这种艺术形式的自觉,后者则聚焦于图画书是否是儿童文学,其观点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图画书之图画的特殊叙事功能。当代原创图画书应超越插图式表现而探索图画的叙事艺术。最后是图画书的图文关系。当代主流观点强调图文的交互作用,"无边的绘本"这一概念反对将文图"互补叙事"视作图画书唯一正当的图文关系和至高无上的价值标准。图画书的生命力在于图文关系的"无限可能性"。梳理与反思我国百年图画书理论的建构历程,考辨图画书这一儿童文学样式的可能与边界,意在促进我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
2019年05期 v.40;No.187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阅读次数:144 ] |[下载次数: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