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燕;刘华清;田铁杰;皇甫宁馨;廖婧茜;沈思琦;颜芬;
<正>主持人语: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与基础工程。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人才需求变化、科技革命深化、区域协同升级等新形势,亟需以系统思维破解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命题。为此,深入探索教育强国的多维进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核心动能。
2025年05期 v.46;No.223 134-138+155+13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刘华清;
全面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蕴含着三位一体化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此,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旨意、发展目标及实践路向,深入阐明其强国逻辑,有利于为切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23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田铁杰;皇甫宁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高校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产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在这一理论视角下,高校科技支撑力既是创新动力系统,又是多个创新主体互动的组织过程。高校可通过才智支持、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维度构建起自身科技支撑力的运行逻辑。面向教育强国,政府亟须发挥统筹作用,高校和产业需从创新参与者跃升为战略支撑极,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为抓手,助力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2025年05期 v.46;No.22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廖婧茜;沈思琦;
教育强国之民生保障力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一,其形成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民生思想。从理论构架来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个体发展—教育提质—强国建设”的目标体系,“动态循环的‘教育—民生’范式”的运行机制体现了教育强国之民生保障力发挥作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强国的建设征程中,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力需要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破解社会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民对教育实惠的幸福感,推进民生保障力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23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颜芬;
社会协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质,这种力量并非单一维度的协作,而是呈现为全要素整合、多维度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特征。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的重要引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协同力,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深化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赋能和强化文化引领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协同动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23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