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评判坐标

    吴宏政;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研究,无法回避对其作出客观的价值评判问题。我们不仅要在中西“比较”中基于事实判断论证它的独特本质,更需要基于价值判断对这一现代化道路作出“好不好”的本质评判。中国式现代化“好”,不仅仅是这一现代化道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来说的“好”,更是其对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来说的“好”。因此,应立足“大历史观”视野,从世界历史“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出发,坚持“出于世界历史目的”而非仅仅“符合世界历史目的”的方法论原则,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把“世界历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评判坐标,从而更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的客观真理性。

    2025年05期 v.46;No.223 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三农”问题

  • 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陈美球;闫梓旭;

    构建以“大占补”和“以补定占”为核心内容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改革举措。准确把握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内在逻辑,并明确相应实施路径,有利于推动新机制的落地生效。纾解发展与保护的张力,平衡耕地产能总量是构建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的逻辑起点。耕地产能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用地内部流出已成为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农用地布局优化已是必然要求;二是宜耕后备资源日益枯竭,有损于生态保护的盲目耕地开垦难以避免;三是非农建设项目的耕地补充责任主体不够明晰,耕地保护的倒逼机制没有形成;四是耕地异地占补的监管不到位,引发了系列不良后果。相应的逻辑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耕地产能长效平衡、并协同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新治理框架。一是优化农用地布局,在回归农业生产空间格局中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土地条件;二是强调补充耕地的稳定利用,实现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共赢”;三是立足于区域内占补平衡,分类明晰耕地补充责任主体。为此,应发挥每个主体的作用,夯实耕地保护社会基础;强化部门间的协同,形成耕地保护合力;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整体优化;加强配套政策创新,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创造条件。

    2025年05期 v.46;No.223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健全我国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及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张亨明;黄锦程;纪志敏;

    我国农民种粮收益面临种粮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不稳定、种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滑、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各级政府应优化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粮食流通市场及价格监管,加大农业保险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力度,以降低种粮风险,为种粮农民提供兜底保障;大力发展粮食二次加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农业信贷和金融服务,加大农民合作社组织力度,以增加种粮农民信心,提升农民种粮收入;完善粮食主产区省内纵向经济补偿政策,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持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提质增效,探索“新农人”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和人才动力;完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双管齐下抓好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加快建立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以保证农民种粮收益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良性互动。

    2025年05期 v.46;No.223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4 ]

社会治理

  • 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纠纷解决机制——以G省X安置社区为例

    杨军;粟一;

    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与生产空间,更深刻影响了安置社区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在安置社区中,因空间重构、文化重组与治理重塑,社区矛盾纠纷的结构与根源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空间变迁—生产生活转型—文化冲突—矛盾调适”的内在规律和逻辑链条。同时,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主体协同解纷能力薄弱、传统解纷路径弱化、线上预防解纷机制功能失嵌等困境,亟须构建契合民族性、地方性、转型性、减贫性特征的纠纷治理机制:探索“预防—调解—修复—凝聚”一体化的纠纷治理路径,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提升解纷效能;依托民族传统调解智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制度性嵌入,增强社区内部的文化认同与行为规范;深化“互联网+调解”机制的嵌入应用,打造平台统一、智能协同、流程闭环的线上线下融合架构,以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纠纷治理的系统性、响应性与可持续性。

    2025年05期 v.46;No.223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避责问题的微观理论基础

    刘军;

    避责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分析避责行为背后的一般化动机,据此提炼出避责问题的微观理论基础。由于理性成为祛魅时代决定个体行动的稳定基础,理性所呈现的多种形式为识别避责问题的微观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当前,避责研究主要基于自利和交换两种微观理论基础,呈现了避责行为的工具理性特征,但这与“被迫避责”现象存在偏差。从党政系统中的道义关系出发,当干部承担了道义责任却面临基本职业需求的被问责威胁时,避责行为成为道义关系紧张情境下的被迫选择。这既是维系基本职业安全的工具理性选择,也是价值理性难以实现后的结果。以自利、交换和道义为基本类型,综合多样化避责行为中的利己程度和利他程度,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寡义和分工基础。据此,从避责问题中可以提炼出自利、寡义、交换、分工和道义五种微观理论基础。这有助于改变对避责行为的刻板印象,为避责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分析视角。

    2025年05期 v.46;No.223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 ]

法学

  • 我国少年法庭受案范围拓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展开

    吴鹏飞;姚润智;

    受案范围是少年审判制度的基础性范畴,关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司法介入的限度,直接影响司法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保护的广度与深度。从立法和司法实践层面来看,少年法庭受案范围的拓展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但在理论上如何看待这一事实,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存在否定论、肯定论以及折中论三种观点。少年法庭受案范围应予以拓展,其理论正当性在于:一是功能优势性,少年法庭在专业化队伍建设、程序构造以及审判模式上更具优势,适宜更多地审理未成年人案件;二是价值统领性,依循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预防性司法理念,受案范围可涵盖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案件;三是规范释义开放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零一条“未成年人案件”以及《未成年人审判意见》第七、第八条出现“等”“其他”措辞,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与开放性,能在维系法律稳定性的前提下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拓展路径需遵循保护性、相关性及饱和度要求,重点涵盖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纠纷、严重不良行为、公益诉讼及行政案件,其中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行政案件进行类型化梳理,以此明确少年法庭可审理的行政案件类型。

    2025年05期 v.46;No.223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监察法修改背景下公安机关协助监察机制的优化路径——以警务辅助人员参与协助为中心的考察

    赵恒;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安机关协助监察机制的重要性凸显。2025年《监察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承担留置场所看护勤务职责。对此,亟须关注公安机关警力不足背景下警务辅助人员参与协助工作的现状。相关研究表明,实践中存在警务辅助人员利用看护勤务之职务便利而实施违法犯罪的情况。鉴于《监察法》第一次修改的立法变化,应辨明公安机关协助监察机制的优化路径:一方面,丰富监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配合制约关系的内涵,既要从互相配合的角度区分公安机关协助事项的类型与层次,又要从互相制约的角度明确公安机关提供协助的法定职责与界限。另一方面,着重从警务辅助人员参与协助层面出发,加强对警务辅助人员协助活动的规束与监督,健全警务辅助人员从事留置看护勤务的专项机制,规范针对公安机关协助行为的监察建议方案,并完善以满足协助需要为导向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由此,方能提升公安机关协助监察机制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优化纪法贯通和法法衔接制度。

    2025年05期 v.46;No.223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碎片化传播下微短剧版权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与系统破局

    乔玉为;陈一鸣;

    当前,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传播宣发、运营投放过程中面临多元侵权形态,涵盖剧本抄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化侵权、二次搬运等问题。微短剧面临的多元侵权形态,本质上是传统著作权制度与数字内容生产范式间系统性错位的体现。这一错位集中表现为四重矛盾:法律制度演进滞后于技术迭代、版权边界模糊与权利主体意识弱化相互强化、侵权隐蔽性与维权成本间形成结构性失衡,以及平台在责任认定与执行层面存在制度性缺位。应对上述挑战,需构建以“制度—技术—平台—生态”为核心的多维治理框架:在制度层面推动法律更新与监管强化,技术层面建立基于智能识别与溯源技术的版权基础设施,平台层面明确主体责任并建立政企协同机制,生态层面依托公共服务平台与行业自律机制协同支撑。该治理框架不仅为微短剧版权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也为数字时代内容产业版权治理范式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

    2025年05期 v.46;No.22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管理学

  • 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公共行政的知识困境与范式变革

    张海柱;

    现代公共行政以科学理性为理性基础,进而形成了基于科学专业知识与专家主导的技术治理范式。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复杂的争议性科技风险议题的出现,表明科学不确定性问题仍大量存在。科学不确定性问题凸显了科学理性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甚至消解公共行政的理性基础,使基于科学理性的公共行政实践陷入一种知识困境。在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行政官员的“无知”与“组织性的不负责任”以及公众对专家和政府的信任丧失等问题,将会使公共行政实践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不过,科学不确定性的彰显也为公共行政的理性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可能性。对科学理性的批判性反思催生出后常规科学、科学民主化等新的科学范式或知识生产模式。相应地,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公共行政应当在“知识民主”的基础上走向新的民主行政模式,通过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的调和实现公共行政理性的重构与范式变革。

    2025年05期 v.46;No.223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6 ]
  • 平台经济中知识众包劳动者工作绩效的动态机制与优化路径

    赵恒春;张宸熙;

    作为开放性创新模式,“知识众包”劳动在平台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观察可放在资源保存理论框架内,以此聚焦平台经济中知识众包劳动者的自我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构建并验证包含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家庭冲突在内的双路径中介模型,并引入心理韧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发现,自我管理对知识众包劳动者的工作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增益路径和工作家庭冲突的损耗路径实现部分中介效应。心理韧性在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在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绩效的负向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心理韧性水平还调节自我管理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工作绩效的间接效应。以上结论经过对传统制造业劳动者的调查检验后依旧稳健成立。这揭示了知识众包劳动者在“强自管性”情境下内在驱动机制对工作绩效的双重影响路径。并从政府侧重制度供给、平台侧重工具赋能、个体侧重行为调适的三方协同视角提出差异化建议,不仅为政府部门制定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平台企业优化劳动管理、劳动者个体提升工作效能与职业发展韧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也为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微观基础。

    2025年05期 v.46;No.223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代际共融:迈向老龄文明时代的养老体系建构

    彭翔;

    老龄文明作为超越传统“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话语的新理念,强调以老龄包容、价值共创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推动社会从被动应对老龄化问题转向主动塑造新的文明社会形态。价值认同是老龄文明社会的文明内核及其伦理基础,通过重塑老年主体性、消除年龄歧视和重构代际正义,建立多元的老年价值认同体系;制度支撑是老龄文明社会的规则系统及资源保障,依托政策法规革新、经济机制培育与技术治理赋能,发展银发经济,激活老年人力资源;空间场域是老龄文明社会的实践载体及其融合界面,注重适老化与代际融合设计,为老年群体提供老龄价值实现的实体场景与人文空间;代际动能是老龄文明社会延续及可持续发展支撑,通过知识传递、资源循环与文化共创共享,形成代际深度互动与共生动力。新时代为我国积极迈向老龄文明提供了人力资本、消费市场、社会治理和文明发展的机遇面向。老龄文明养老体系的构建,在个体层面要倡导积极备老与自立养老,强化健康、财务、能力与社会网络规划;在家庭层面要以情感支持与日常照料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多代同堂与邻里互助;在社区层面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整合医疗、照护等服务资源;在社会层面推动制度整合与科技赋能,发展全龄友好型社会;在文化层面实现代际共融与全龄共享,改变老年“负担”标签,形成情感共聚和超越血缘关系的养老生态和养老文化。

    2025年05期 v.46;No.223 100-10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新闻传播学

  • “隐写”与“标出”:网络两级话语的语力行为及其亚文化势能

    陈文敏;

    当前网络社区有两大超级话语表达——“隐写”和“标出”,它们在“收”与“放”上各执一端。由此生成了“隐语”和“极语”的这一对话语关系。“有话不好好说”成为网络民间语文的重要景观,从早年的贴吧、论坛延展至今天的网络社交区、游戏区以及各头部平台。网络隐语和“梗”几为同义词,在造词上有相似性的隐喻含义,也有毗连性的转喻关系;极语的文化标出性特征是一种“话语强占”,甚至形成网络霸凌。从网络语用学角度审视两级话语的语力行为,它们的出圈与社会共情、迷因借力有关。由于隐语和极语同属网络亚文化,是“杂语”内部分化的关系,而非价值立场上的对立,因此有必要将二者视为网络语言游戏的一个整体现象来看待,并进行话语治理与规范。在一个日益分化和个性显现的时代,在转型和变革中承认“差异性共识”,用关系主义来审视两级话语的建构论,识别出这些话语究竟是寻求社会共识的善意提醒,还是潜隐剧本的反话语表达,准确判断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是网络话语善治的重要依据和关键一步。

    2025年05期 v.46;No.223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数智化时代网络舆情风险的四维生态及其协同治理

    文新良;

    数智化技术深度重塑网络舆情生态,在显著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系统性地催生出海量化、科技化与复杂化的新型舆情风险。基于本体缺陷以及算法黑箱与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的技术介入风险,直接瓦解信息真实性基础;虚假信息产业化生产、价值异化及跨境内容渗透衍生的信息内容风险,构成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直接威胁;平台资本逻辑对公共性的侵蚀与技术赋权圈层化的意见垄断,形成传播机制风险,继而放大危害并加速风险扩散;“媒介化愤怒”等网络极化情绪及成瘾性娱乐对群体认知的解构,形成非理性舆论场,引发群体认知退化的社会心理风险。数智化时代舆情风险的生成和互动遵循“技术驱动—内容异化—传播放大—心理固化—技术迭代”的闭环逻辑,并由此深度嵌套,构成技术可供性框架下的风险“增强回路”。因此,必须建立价值引领、法治规制、技术应对和主体重塑的协同共治体系,以锚定意识形态安全新防线、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新框架、推行风险处置响应新机制、打造主流传播力量新矩阵,方能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2025年05期 v.46;No.223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哲学

  • 类器官研究及应用的伦理风险与治理策略

    陶应时;

    类器官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之一。类器官能够模拟人体内真实器官的三维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推动基础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药物研发效率、打通精准医疗“最后一公里”、促进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彰显出卓越的应用潜力。然而,类器官研究及应用在广泛助力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伦理风险。类器官作为“仿真器官”用于临床移植,或将消解人之为人的尊严与价值;类器官打破了“自我”与“他者”的界域,人的主体性概念面临新挑战;资本逻辑下类器官对人的自然肉身的更新与增强,可能加剧社会分化与撕裂。治理类器官的伦理风险,需要编制“道德评估量表”,构建类器官的“差序发展格局”;建立商谈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类器官治理体系;提高背德失信者的道德、经济与法律成本,构建防范类器官伦理风险的监督机制。只有正视类器官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伦理风险,积极探索并出台合理有效的伦理规范与监管机制,以避免类器官研发及应用产生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及其负面影响,才能稳步推进类器官合乎伦理地健康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23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教育学_教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进路(笔谈一)

  • 教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进路(笔谈一)

    高晓燕;刘华清;田铁杰;皇甫宁馨;廖婧茜;沈思琦;颜芬;

    <正>主持人语: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与基础工程。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人才需求变化、科技革命深化、区域协同升级等新形势,亟需以系统思维破解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命题。为此,深入探索教育强国的多维进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核心动能。

    2025年05期 v.46;No.223 134-138+155+13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国逻辑

    刘华清;

    全面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蕴含着三位一体化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此,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旨意、发展目标及实践路向,深入阐明其强国逻辑,有利于为切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23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科技支撑力的运行逻辑与行动构想——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

    田铁杰;皇甫宁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高校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产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在这一理论视角下,高校科技支撑力既是创新动力系统,又是多个创新主体互动的组织过程。高校可通过才智支持、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维度构建起自身科技支撑力的运行逻辑。面向教育强国,政府亟须发挥统筹作用,高校和产业需从创新参与者跃升为战略支撑极,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为抓手,助力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2025年05期 v.46;No.22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教育强国之民生保障力的理论构架与实践向路

    廖婧茜;沈思琦;

    教育强国之民生保障力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一,其形成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民生思想。从理论构架来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个体发展—教育提质—强国建设”的目标体系,“动态循环的‘教育—民生’范式”的运行机制体现了教育强国之民生保障力发挥作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强国的建设征程中,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力需要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破解社会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民对教育实惠的幸福感,推进民生保障力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23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教育强国之社会协同力: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颜芬;

    社会协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质,这种力量并非单一维度的协作,而是呈现为全要素整合、多维度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特征。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的重要引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协同力,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深化主体协同、创新技术赋能和强化文化引领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协同动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223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新时代·新青年·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 “枫桥经验”赋能诉讼调解:破解“合意贫困化”的机制嵌入与路径创新

    牛媛媛;

    在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合意贫困化”困境突出,表现为迫于压力的“同意”、牺牲权益的“好意”及零和博弈的“恣意”,严重损害调解质量与司法公信力。其根源在于:制度层面,“调审合一”易致权力失衡与特定政策激励扭曲自愿原则;程序层面,规范缺失与有效“合意诱导”机制匮乏,导致实质沟通不足与过程随意性。新时代“枫桥经验”蕴含的多元协同、源头治理、情理法融合、依靠群众及数字赋能等合意促成机制为诉讼调解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智慧与制度启示。为克服“合意贫困化”,提升诉讼调解实效,应将“枫桥经验”合意机制系统性嵌入诉讼调解全流程:构建覆盖院庭两级、贯穿全程的“递进式嵌入路径”,通过诉前强化协同治理与数字赋能、审前规范专业调解与保障自愿、庭审纯化裁判角色与探索调审分离、判后延伸和解与社会协同等关键举措,优化合意生成环境,并辅之以考评机制的深刻改革,弱化对调解率的过度依赖,强化质量导向。此路径旨在最终形成以高质量合意为核心,能有效化解矛盾、更好服务基层治理的诉讼调解新模式。

    2025年05期 v.46;No.223 15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文化记忆与表意实践:现实题材剧对工厂空间的影像书写

    李子佳;

    现实题材剧对工厂空间的影像书写,映现出中国社会转型期工业化历程与文化记忆重构的深刻互动。从表意范式来看,工厂空间的影像呈现存在双重性,既通过宏大的工业景观彰显现代化成就,又以琐细的生存图景剖视技术异化困境,这种辩证表达构成当下社会对工业文明的文化反思。从叙事策略来看,工厂空间的视觉语法从集体主义的生产颂歌转向现代性审思,工人形象从理想奉献者转型为技术革新者,折射出劳动伦理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嬗变。在文化记忆的媒介化互构中,工厂空间将个体经验与集体符号相融合,通过影像的力量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景观。现实题材剧通过怀旧叙事的选择性编码、社会创伤的媒介化转译,以及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性祛魅,纾解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阵痛,为未来探索更具人文关怀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文化参照。以工厂空间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记忆与表意实践的互构,现实题材剧不仅记录了中国工业化的复杂历程,更借助文化记忆的再生产参与社会认知的当代塑造,展现其作为持续情感媒介在工厂文化记忆书写与重构中的独特价值。

    2025年05期 v.46;No.223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