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访谈

  • 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与中国故事——访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瑞·布朗教授

    凯瑞·布朗;刘文卿;

    凯瑞·布朗是享誉世界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19年1月,凯瑞·布朗在访谈中谈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以及中国故事的理解。他主张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基础,植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解中国故事,分析中国政治与全球秩序。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植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一部成功的中国故事,就是具有积极愿景的未来的故事,是一个信仰团体的故事,是道德正义的故事;只有植根中国历史与文化,才可以理解并解决中西方的"幻象冲突"问题。

    2019年04期 v.40;No.18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0 ]
  •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70年——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

    肖贵清;王然;

    <正>王然(以下简称"问"):肖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70年来带领人民进行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请问您认为应当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的主题和主线?肖贵清(以下简称"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

    2019年04期 v.40;No.18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6 ]

“长江学者”论坛

  • 中国的绿色发展:特征规律·框架方法·评价应用

    刘耀彬;袁华锡;胡凯川;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模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表现上看是环状的发展过程,从动力上看是绿色驱动,从途径上看是增殖发展,从目标上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空间渗透性和非均匀特征,发展方向非线性并呈螺旋式上升,导向是价值增殖的过程且最终解决的是人地协调问题,技术是可传承和跃迁的且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但政策工具的选择会改变其发展路径。绿色发展具有状态、速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特性,在状态上要求可持续发展,在速度上要求生态循环,在效率上要求低碳高效。中国现阶段绿色发展不仅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结构性固化趋势。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设立等政策工具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未来中国绿色发展还是应该从效率提高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着手。

    2019年04期 v.40;No.186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3 ]

哲学动态

  •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生成机理

    胡凯;孙菲;

    网络价值观是网民基于自身需要对网络价值以及创造、享受网络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点、心理、行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形态,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生成有其必然机理: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创造了网络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必然性;社会既存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系向虚拟空间的渗透,为催生网络价值观提供了养料;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作为网络主体的信息获取、网络社交、个性自由需要,则是网络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动力。正确把握并合理利用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生成机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前提条件。

    2019年04期 v.40;No.186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5 ]
  • 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现代礼仪之构建

    段尔煜;张光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2019年04期 v.40;No.186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9 ]

经济探索

  • 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

    何雄浪;

    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不仅要根据理论要求的逻辑完美性修改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空间经济发展的现实修改模型的假设条件。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生产要素流动假设的局限性,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在地区间都可以流动,并且,普通劳动者在行业间也可以自由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可解的经典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相比,新的可解中心-外围模型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存在三种关系。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除了棒棒均衡的结果外,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工业品间替代弹性的降低,会引起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转化;一旦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黑洞条件"得到满足,则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只能是内部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而不仅仅是中心-外围的稳态结构。

    2019年04期 v.40;No.186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3 ]
  • 人口老龄化、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吕国营;赖小妹;

    基于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与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投资(包括政府和个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口老龄化则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不论是增加政府还是个人健康投资,均能有效削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向经济影响,但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因此,应继续加大政府对健康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个人健康投资,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健康老龄化的双重平衡。

    2019年04期 v.40;No.186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3 ]

教育论丛:“产教融合”专题

  • 主持人语

    石伟平;

    <正>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新时代发展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须厘清行进道路上的若干关键问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产教融合迈入了新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2019年04期 v.40;No.18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框架建构与困境消解

    潘海生;宋亚峰;王世斌;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关注内容。当前基于成本补偿理念出台的产教融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欠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产教融合政策困境源自"政策关注度"和"生产复杂度"二维要素组合形成的政策集在政策区域中的"越位""错位"与"脱轨"。在关注产业升级对技术进步现实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产教融合政策的最佳效力,应进一步助推"最优协调"政策路径与"磨合中走向优化"的政策路径;同时,也应进一步规范与矫正"错位""越位"与"脱轨"的政策,使各项产教融合政策能够"在其位""安其所""合其轨",从而助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事业在广度、深度与精度上不断延展。

    2019年04期 v.40;No.186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83 ]
  • 民族地区产城教融合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

    杨如安;赖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其战略地位却至关重要。有效破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境,关键在于实现产城教融合。三螺旋理论对研究民族地区产城教融合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适切性,融合的内在逻辑体现为:在产城教三螺旋中,民族产业是先锋核心,中小城镇是载体,职业教育是驱动力,人才是连接的纽带,能够提升三者交互而产生的知识、共识和创新三空间的融合程度,职业教育驱动知识空间、中小城镇承载共识空间、民族产业打造创新空间、人才要素提升三螺旋空间融合度等是推动民族地区产城教融合实现的有效途径。

    2019年04期 v.40;No.186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6 ]
  •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企业大学建设:诉求·要素·策略

    翁伟斌;

    加强企业大学建设是推动大学形态变革的途径之一。企业大学所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融合的。建设企业大学是产教深度融合的诉求。企业大学凸显产教融合的意蕴和价值。当前,企业大学建设,需要对其要素有清晰的认识,需要推进企业大学生态系统的完善和企业外部系统建设的创新。

    2019年04期 v.40;No.18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19 ]

生态环保论坛

  •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李爱年;陈樱曼;

    为克服传统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制中多层执法、多头执法之固有弊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应运而生。从理论上来说,该项改革有助于科学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高效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目标。但就实践情况看,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却存在着执法范围不明晰、执法管理体制不完善、执法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未来,亟须合理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权限范围,理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稳步、有序及顺利推进。

    2019年04期 v.40;No.186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67 ]
  • 跨域治理模式视角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困境与出路

    郭渐强;杨露;

    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行政区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环境政策执行不力,陷入执行困境。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以提升环境政策执行力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武器。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跨域治理对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力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执行主体身陷冲突难自拔、跨界环境问题难治理、区域联动机制难理顺以及跨域事务难协作四个方面的困境。因此,应通过鼓励多方参与、完善执行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培育行政文化等,提升环境政策的执行力,走出环境政策执行的困境。

    2019年04期 v.40;No.186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1 ]
  •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王晓楠;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2019年04期 v.40;No.186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2 ]

社会治理

  • 纵横磨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多重逻辑——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的调查分析

    黄昕;吴恒同;张振国;

    作为乡村公共事物治理的乡风文明建设,其绩效不仅受到国家、地方政府、村支"两委"、农民四个主体行动逻辑的影响,而且受到乡村既有"权力-利益-规范"网络的约束。前者是自上而下纵向支配的科层逻辑,后者构成横向平等交互的协商逻辑。两种逻辑的磨合、博弈态势,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效。从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占据主导地位的纵向科层逻辑,还不能与乡村横向逻辑完全契合,使得乡风文明建设遭遇困境。乡村社会个体化带来的公共生活衰落,进一步加剧了乡风文明建设困境,最终导致建设成效差强人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以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培育乡村良性社会资本为重点,采取纵向自上而下与横向平等交互相结合的双向路径。

    2019年04期 v.40;No.186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9 ]
  • 因势利导与自生能力:可持续基层治理创新的分析框架

    杨文欢;

    基层治理创新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因势利导和社会自生能力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基层治理创新兴衰的发生机制,发现:为做出政绩,采取不符合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创新战略,引发创新制度的扭曲和社会自生能力的弱化,导致基层治理的恶性循环,造成创新的衰退;以人民为中心,采取符合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创新战略,催生新规则新制度,增强社会自生能力,促进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持续。面向未来的基层治理创新,必须根据未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地区发展目标的变化,构建简约高效的创新体系,提高社会自生能力,营造良性创新生态。

    2019年04期 v.40;No.186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5 ]

新时代·新青年·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 政府注意力差异化配置对公共政策样态的塑造——以中国生育政策为例

    王英伟;

    从政府注意力配置焦点与公共政策演进特征的匹配关系出发,识别出政府注意力在持续、转移、波动、加持作用下,政策过程呈现四种样态——政策平衡、断续、碎片、迭代。同时,以中国生育政策为例,对政府注意力与中国生育政策样态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四种政策样态间的转换关系,符合由政策间断到再次均衡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政府注意力配置方式易于演化为一种政策问题筛选机制,从而产生"信号过滤"和"信息排斥"现象;固有的理念与相对稳定的政策架构,强化了注意力转换钝性,政策均衡得以维持恒定;政策精英在引导政府视线,促成政策样态转换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仍无法脱离倡议范畴,只能对政策形成起到间接作用。研究力图廓清政府注意力差异化配置与公共政策样态的匹配关系、政府注意力资源的动态调整对政策实践的作用机理,对理解和认识公共政策样态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2019年04期 v.40;No.186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07 ]
  • 自媒体“技术赋权”背景下公民参与权的特点及法律保障

    原新利;

    公民社会参与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当前自媒体非常发达的背景下,自媒体所拥有的强大技术和丰富资讯对使用者产生了一种"赋权"效应,即不仅扩大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广度,也提升了公民参与的层次。但这种"技术赋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参与权利资格与权利行为的矛盾和割裂。需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制度框架,对公民参与权的保障方式进行反思,在认可公民参与权民主价值的同时,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界定与规范;加强自媒体权力的引导,增加公民社会参与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公民参与权提升与网络环境净化的良性循环。

    2019年04期 v.40;No.186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