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衡

  • 论作为创新信息系统的专利制度

    梁志文;

    专利制度发挥着一种受信赖的信息系统之作用,它被视为信息可靠性的保障,降低了发明信息的传递成本和交易成本。它所意欲促进扩散的创新信息不仅指技术信息,还包括与技术相关的非技术信息。非技术信息对于技术扩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价值常常被人们漠视,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专利制度如何促进技术信息扩散的作用机理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专利制度不仅应该通过公开充分性制度来实现技术信息的扩散,它还需要通过权利要求解释、侵权救济与权利例外等制度的完善来实现非技术信息的扩散。因此,传统上的"专利公开"概念应该予以拓宽。

    2019年01期 v.40;No.18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80 ]
  •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之检讨——以典型案例为样本

    李国海;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原告胜诉率极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原告举证困难。这与我国目前对于反垄断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处理直接相关。反垄断民事诉讼较为特殊,不能适用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法则,而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将本应由原告承担的部分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反垄断司法解释》对此有所考量,但仍显保守,对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效果有限。奇虎公司诉腾讯公司垄断纠纷案及锐邦涌和公司诉强生公司垄断纠纷案也表明,我国法院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分配给原告的举证责任过重,不利于实现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目标。

    2019年01期 v.40;No.183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8 ]

管理观察

  • 技术进步推动行政文化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

    颜佳华;王张华;

    技术进步是行政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行政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行政文化创新可视为一个开放能量交换的系统耗散过程。技术进步通过强迫改造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和能量传输机制的内外共同作用,不断强化行政文化系统的耗散结构属性,触发行政文化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诱发系统内外随机因素的"涨落",推动行政文化系统跃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实现行政文化创新。

    2019年01期 v.40;No.18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5 ]
  •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研究

    周泽炯;陆苗苗;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是跨越经济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市场需求、政府补贴及技术对企业创新的交互作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运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6年数据,实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外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发人员、研发资金投入和市场需求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补贴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所以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应从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注重研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2019年01期 v.40;No.183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8 ]

经济探索

  •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承包地处置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南省搬迁农户调查

    黎红梅;田松鹤;

    利用湖南省四大经济区域228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易地搬迁贫困户承包地处置问题进行探讨。运用无序多元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影响搬迁农户承包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搬迁农户的承包地依然以自己耕种为主,占比73.25%。另外,14.47%农户选择土地流转、12.28%农户任其抛荒;(2)搬迁安置地、农户所处经济地区、户主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搬迁后邻居满意度对农户选择土地流转有显著负向影响;(3)宅基地与耕地的距离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抛荒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承包地面积、农业收入占比和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对搬迁农户选择土地抛荒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搬迁后续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调整农业用地等相关政策建议。

    2019年01期 v.40;No.183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01 ]
  • 新创农业企业成长性绩效评价研究

    蒋辉;易平辉;原丹奇;

    一批批新创农业企业的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处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振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由于新创企业先天的"进入劣势",加之农业弱势特质,使得新创农业企业存活率普遍偏低。从财务绩效、客户绩效、企业内部管理绩效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设计新创农业企业成长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并对三家新创农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因素对于新创农业企业成长性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2019年01期 v.40;No.183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5 ]

社会治理

  • 论城市社区微治理运作的内生机理及价值

    陈伟东;熊茜;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管控"与"自治"双重向度的现实困境。面对社会结构多元化、居民需求异质化的现状,城市社区推行"微治理"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通过发挥多元协作、降缩单元、利益联结、赋权增能等机理优势,"微治理"有效弥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越位"及社会"缺位"的不足,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差异化、扁平化和高效化,促进了社区参与氛围的营造及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

    2019年01期 v.40;No.183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342 ]
  • 从博弈走向共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多元协同治理——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为例

    黄建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随着优化农业经营体系的进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崛起,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多中心供给格局逐渐形成。对标公共行政治理理论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作为公共治理核心和主导的"元治理"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基层政府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的"政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能够有效促推乡村振兴发展。

    2019年01期 v.40;No.18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62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乡村日志与学者跟踪——以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业田野调查为例的考察

    罗康隆;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对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业的田野调查实践表明,以"乡村日志与学者跟踪"方法为获取资料基础的"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建立起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实验室",在田野这一"互动实验室"里去理解和认识被研究者,在互动中去了知对方的文化事实,是跟踪特殊而复杂的研究环境与研究对象的有效途径。

    2019年01期 v.40;No.18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0 ]
  • 现代性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艾菊红;

    现代性所带来的全球化将全球和地方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联结起来。我国民族地区在现代性进程中,伴随着文化产业化,既有文化的同质化趋势,也更为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独特性。悖论的是,这种异质性的强调,又是采用统一的模式,因而造就了文化差异中的同质化。与此同时,地方面临现代性时,对自我文化的重建,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与认定,也必然强化着地方认同和族群身份。现代性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民族文化面临现代性时,既需要积极迎接全球文化,避免部落主义;同时也根据地方独特性采取不同的应对模式,使地方话语获得全球性意义。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以地方性作为行动的根基,这是民族地区在现代性语境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行道路。

    2019年01期 v.40;No.183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005 ]

哲学动态

  • 从“经”“纬”维度看中国哲学史的五种诠释体例

    王向清;沈款;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2019年01期 v.40;No.183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0 ]
  • 道德律为何要像自然律——论康德哲学中道德与知识的关系

    车辕;

    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路径就是通过划界来区分开知识领域和实践领域。按照这样的方式,上帝和灵魂等在知识领域中被否定的形而上学理念在道德领域中被重新构建起来。因此理论理性是必然的,而实践理性则证明了自由。然而,这两个理性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同一个理性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在知识论和伦理学领域中都可以发现其理性主义根基,因此康德才提出"自然世界是理智世界的模型"以及"道德律要像自然律"的命题。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是相互融洽贯通的,共同构建出一个理性大厦的完整框架。

    2019年01期 v.40;No.183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6 ]

社会学前沿

  • 论当代中国家庭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李桂梅;刘安;

    家庭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责任和风险增大等,亟待政府给予政策扶植和帮助。为此,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政策的价值基础,它围绕国家与家庭、个人与家庭、男性与女性等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在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达成均衡。从目前中国家庭状况及其需求分析,中国家庭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家庭责任并重,家庭福利与成员福利并重,女性权益与男性权益并重。

    2019年01期 v.40;No.18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59 ]
  • 代际交换:隔代抚养的实质与挑战

    郑佳然;

    隔代抚养是当下普遍存在于我国城乡家庭中祖辈参与或独立抚养孙辈的一种照护形式。根据祖辈投入到抚养孙辈的责任大小、时间长短及角色定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部分转让,较完善替代""部分转让,局部替代""全部转让,局部替代"以及"全部转让,较完善替代"四种类型。隔代抚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理性互惠与利他主义原则的有机结合,包含了物质服务及心理在内的代际传承与代际交换。这种抚养方式促进了家庭人口的流动,增强了家庭代际互动,同时增加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冲突与代际矛盾,形塑出新型代际关系。为此,要抛弃隔代抚养剥削论或义务论而强化代际依存和互惠共赢观念,发挥政府在隔代抚养中的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整合力量开展广泛的社区照顾服务,增进祖辈老人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

    2019年01期 v.40;No.183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72 ]

沈从文研究

  •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地缘道德景观

    张盛泰;

    沈从文湘西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道建立在区域文化历史演变和作者文学虚构双重基础之上的地缘道德景观。在这个宏大叙事结构内,地貌变化和文化、道德面貌变化存在着系统对应:从西部高山的苗族部落文化到河谷丘陵地带的汉苗混合文化,再到沅江下游的汉族儒家封建文化,随着地势的递减,社会道德相应堕落。湘西小说所描绘的汉苗对照、城乡对立受此总体格局的影响。纵向看,湘西小说继承发扬了中国悠久的地缘思维传统;横向看,沈从文作品同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遥相呼应,显示出同五四新文学主流迥异的文学趣味和品格。总体上,湘西小说表现出共时性或历史空间化、多元杂糅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单篇作品相对独立性和各篇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传统性,以及包括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等特点。湘西小说还带有鲜明的地缘文化政治的色彩,是沈从文建构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

    2019年01期 v.40;No.183 12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8 ]
  • 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

    何小平;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2019年01期 v.40;No.183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新时代·新青年·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 基于网络搜索指数和EMD-ARIMA-BP组合模型的游客量预测——以张家界为例

    陆利军;

    科学的客流量预测有利于完善旅游安全预警体系和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游客量预测的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搜索指数的EMD-ARIMA-BP组合模型,以探究互联网时代旅游消费者出行行为规律。该模型首先对网络搜索行为数据进行指数合成,其次利用EMD算法对游客量和网络搜索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最后将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进行组合,对游客量进行预测。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研究发现:(1)运用网络搜索数据预测旅游消费者出行行为切实可行,接近于实时的网络数据可以大幅提升预测的时效性;(2)经过EMD去噪算法对游客量与网络搜索行为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后,游客量的预测精度有较大程度提高;(3)基于网络搜索指数和EMD-ARIMA-BP组合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低于ARI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等基准模型。

    2019年01期 v.40;No.183 13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6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融贯性分析

    曾林翊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的融贯性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要件。在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均主张规则之治,且都追求善政善治,二者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二者功能相似、结构互洽,价值要素相互涵摄;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均能实现积极互动。这些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具有互融共通之可能。

    2019年01期 v.40;No.183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9 ]

  • 《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出版

    <正>2018年10月12日,由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编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集刊《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在北京正式"面世"。集刊刊名由沈从文表侄、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题写。《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共发表20篇文章,主要围绕沈从文的《边城》思想情感内涵和语言艺术特色、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论艺术思想、沈从文的书法和画论的诗性构建、以及1949年后沈从文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2019年01期 v.40;No.183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 沈从文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吉首大学举行

    <正>2018年10月12日,由吉首大学、湖南省文联和湖南省作协联合主办的沈从文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吉首大学举行,该论坛是吉首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旨在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当代著名物质文化史专家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

    2019年01期 v.40;No.183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新时代·新青年·新学术: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一代有一代之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学术追求。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完成改革开放40年奋斗征程并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力迈进之际,青年学人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伫立时代发展潮头,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和建设者。

    2019年01期 v.40;No.183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