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当代含义

    陈新夏;

    人的发展在实现过程中会呈现出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解决制约人的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排除人的发展的现实障碍,就是推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发展,既要直面并致力于消除前现代问题给人的发展造成的障碍,彻底去除人的依赖关系,又要直面并致力于消除现代性问题给人的发展造成的障碍,合理地管控物的依赖性。

    2015年06期 v.36;No.16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阅读次数:59 ] |[下载次数:832 ]
  • 实现中国梦的双重伦理机制

    王建锋;

    作为近代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伟大理想和善的伦理行动,"中国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性概念。它既是一种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代伦理精神,也是一项中国人民实现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当代社会,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行动的理论构想,蕴含了社会善治和个体道德完善双重努力的伦理学涵义。"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与合理安排,为之提供必要的制度伦理保障;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每一个体德性品质的提升与完善,并为之提供必要的道德支持。"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统一的伟大伦理行动。

    2015年06期 v.36;No.16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161 ]

经济学研究

  •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相对效率评价及其动态研究

    麻学锋;刘雨婧;

    基于修正的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从动态和静态视角出发,剖析2007—2013年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总体上,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相对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是主要诱因,大部分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这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姿态,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企业不同类型上,综合类相对效率好于酒店类和景区类,而综合效率的变化受重大事件影响较大,景区类和酒店类的综合效率恢复能力较差;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差异较大,对技术进步的变化比较敏感;另外,12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态势,8家为下降趋势。构建生产前沿面竞争态模型,发现综合类公司表现为前沿型,酒店类和景区类则分散于前沿型、稳定型、追赶型和落后型。

    2015年06期 v.36;No.164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425 ]
  • 湖南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地区差异实证研究

    李定珍;张颖;

    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比较分析湖南14个市州的流通规模、流通贡献、流通效率、流通信息化程度及流通基础设施情况,发现湖南农村流通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湘中地区发展好于湘南、湘北地区,湘西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为优化湖南各地区流通产业结构,湖南应在商贸流通产业规划中,适当政策倾斜,促进湖南农村流通各地区协同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互联网+"和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构建农村流通现代组织体系;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规范以及行业协调,营造良好的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环境,推动湖南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建设。

    2015年06期 v.36;No.164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299 ]

管理学研究

  • 土司遗产多元参与管理模式探析

    徐顽强;周丽娟;

    土司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其价值将会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保护和开发等管理工作也迫在眉睫。当前土司遗产管理的"一元"模式面临政府管理绩效堪忧、多元利益主体诉求无法满足的困境。土司遗产多元参与管理模式是由常态下的协商模式、事项下的激励模式、危机下的管控模式和探索中的活态保护模式构成的一个弹性开放的整体,同时要求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重视多元参与主体的重要功能和保证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树立协同合作理念、培育多元主体、激励融入与规范退出机制的建立、加强主体间协调和监督、防控危机事件、运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借鉴其他世界遗产的管理经验是模式构建的有效路径。

    2015年06期 v.36;No.164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251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认同与内部人控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刘纯阳;袁伟娟;

    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同度低和管理者对合作社实行"内部人控制"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两个方面。合作社应该根据同类竞争企业的位置而对自己的最优位置进行相机抉择,并尽可能使社员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这样才有利于提升社员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减少社员监督成本和增加管理者目标偏离成本才能弱化管理者对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

    2015年06期 v.36;No.16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阅读次数:67 ] |[下载次数:288 ]
  • 武陵山片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研究

    李琼;李叶定;

    科学的筹资机制的建立,是武陵山片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健康运行的前提保证。而科学筹资机制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居民的收入以及养老文化的思想基础。只有通过严谨论证和切实反复的调研,才能提出的筹资原则、确定合理的标准、主体、渠道及方式。从理论上,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坚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的强制性、经济性、适度原则。三是大力进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提高居民的参保意识。

    2015年06期 v.36;No.16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阅读次数:83 ] |[下载次数:472 ]

社会治理研究

  • 公共产品伤害事件治理:研究回顾、关键问题与逻辑框架

    何继新;付杰;

    公共产品伤害事件治理是维护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实现公共产品伤害事件有效治理还需要从多维层面着手。这不仅需要以内涵界定、事件归因、伤害效应和应对措施等为研究对象,还亟须进一步将研究视野延伸至伤害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演化机制、心理传导的路径与调试、公众需求波动规律、伤害评价体系以及治理路径等关键问题识别上,总结和建构公共产品伤害事件治理的综合性逻辑分析框架,以期进一步厘清公共产品伤害事件的内在机理,为公共产品伤害事件有效治理和重建公共产品认可度提供理论支撑。

    2015年06期 v.36;No.164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271 ]
  • 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研究——以湖北秭归县“幸福村落”治理模式为例的分析

    谭志松;陈瑶;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加速,乡村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的民族地区和山区农村,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社会治理改革亟待深入,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有机结合,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北秭归县进行的"幸福村落"建设实践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幸福村落"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当前武陵片区的现状,深入分析、总结、提炼和完善这个模式,对武陵山片区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015年06期 v.36;No.164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阅读次数:65 ] |[下载次数:727 ]

政治学研究

  • 东亚发展型国家的转型:缘起、目标和前景

    卢正涛;

    东亚发展型国家在完成追赶西方国家的历史任务后必须实现国家治理的转型,即由发展型国家转变成为平衡型国家,实现国家、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的协调与平衡。东亚发展型国家的转型,是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以法治重理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转型,对当前我国国家治理及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5年06期 v.36;No.16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阅读次数:59 ] |[下载次数:525 ]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从“供给者本位”与“需求者本位”的视角分析

    吕学芳;郑流云;肖映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经历了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换。"供给者本位"强调把社会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需求者本位"则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育人理念尽管都是为了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种困境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却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使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实现"供给者本位"和"需求者本位"的统一是解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弊端的必然选择。

    2015年06期 v.36;No.16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阅读次数:76 ] |[下载次数:514 ]

传播学研究

  •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态度观探析

    刘晗;田林;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2015年06期 v.36;No.16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阅读次数:59 ] |[下载次数:683 ]
  • 我国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话语激辩及舆论传播

    刘永涛;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如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央视新大楼等,在美学与文化意蕴、经济性、安全性和项目的规则等方面都曾发生过一系列激烈的争论甚至"院士上书"等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在这些公共事件舆论传播中,专家和权威、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防范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舆论传播风险,我们应在制度、技术、参与方面注重规范,保障重大设计项目的"合法性"、"安全性"与"公共性",并使不同舆论主体凝聚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5年06期 v.36;No.164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83 ]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文化描述与文化批评:实验民族志实践方式探析

    李银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书写危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描述与文化批评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实验民族志中,表述危机下的种种表征方式、文化批评中彰显的民族志价值,恰恰说明了实验民族志在不断践履民族志实践,而这种实践给民族志发展,乃至人类学学科及人类学一般知识发展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

    2015年06期 v.36;No.16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阅读次数:48 ] |[下载次数:472 ]
  • 边缘族群三撬人婚姻生态的社会人类学分析

    余达忠;

    三撬人是居住在黔东南黎平县、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独特族群,是一个在地理区域上、文化上、经济上都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族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三撬人的婚姻主要在族群内部选择,其婚姻生态是平衡的,当三撬人突然被置身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化社会中的时候,则导致了其婚姻生态的严重失衡。三撬人婚姻生态的失衡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不平等现象。

    2015年06期 v.36;No.164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171 ]
  • 从家户到群体:村落生活中的香头角色——以河北丰村为个案的考察

    王媖娴;

    在已有的香头研究中,香头往往被作为一种"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而需要向香客展现其神异性以建构和维持自身权威。然而,仅仅停留于家户形态、针对个体提供宗教服务,并无法有效维系和扩大香头在村落生活中的权威,甚至反而因此使其在村落生活中被异化和边缘化。在河北丰村的个案中,香头在自身神异性的彰显之外,更多地注重其在村落群体生活中的角色,领导和组织着信仰群体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各种制度化的尝试。正是从家户形态走向群体形态、从私人利益走向公共生活,丰村的香头更为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自身在村落生活中的权威。

    2015年06期 v.36;No.164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阅读次数:68 ] |[下载次数:238 ]

社会学研究

  • 论新中国财富发展两大模式的本质贯通性——基于资本全球扩张视角的考察

    邱卫东;

    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看,随着资本全球扩张不断走向深入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贫困积累主要集中在边缘落后国家的总体趋势,使得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诞生条件发生了分离。这使得东方落后国家在具备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使得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一方面必须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被强大国际资本力量吞噬支配而重新陷入贫困积累的两难困境。以此实践困境来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财富道路,则可以得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富发展模式以及之后历经波折后转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富发展模式,看似矛盾且差别巨大,但都本质地契合了当代中国在资本全球扩张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因此,这财富发展两大模式在本质上是贯通的。

    2015年06期 v.36;No.164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阅读次数:58 ] |[下载次数:223 ]
  • 我国富豪群体生成发展的因素及路径

    姜力;付忠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个富豪群体在我国逐渐成长起来。其生成发展有着复杂的历史现实因素和路径,是个人能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经济与政治等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个群体的生成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密切相关,政策既是其形成的逻辑起点,也贯穿于整个生成发展进程中。而经济市场化、公权力失衡、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失序和社会失序更为其生成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使其能够以一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或权力资本为依托,通过合法或违法的途径,通过实业经营、资本运作、特殊专长或贪污受贿等路径发展壮大起来。

    2015年06期 v.36;No.164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阅读次数:53 ] |[下载次数: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