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从文手迹

    1987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45 ] |[下载次数:52 ]
  • 从一个内衣厂的处境看加强宏观管理的紧迫性

    李泽南 ,龚仁年

    <正> 吉首市内衣厂有500名职工,450万固定资产,技术装备处于省内中上水平,年产内衣300万件.几年来,该厂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努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其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成为吉首市轻工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其产品不仅在四省边区占领了较大的市场,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从1985年8月开始,该厂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资300万元,建造了4300平方米的全空调针织内衣生产大楼,改造和引进了154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1986年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加80万元,今年出口文化衫获得外商的好评,被

    1987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阅读次数:56 ] |[下载次数:10 ]
  •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共产国际决策的关系

    王文杰

    <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所犯错误是违背了共产国际的路线,还是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指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陈独秀错误的理论基础的产生、政策的形成和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中,剖析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政策的错误,以探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共产国际决策的关系.

    1987年03期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阅读次数:33 ] |[下载次数:189 ]
  • 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略论

    郑英杰

    <正> 人格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就知识分子人格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一是知识分子人格的历史与现状,二是知识分子人格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所谓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责任、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是人的现实属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产物,而不是一种超现实的抽象.它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是先于主体产生的“独立实体”或理念,也不是康德所理解的独立于

    1987年03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阅读次数:45 ] |[下载次数:102 ]
  •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真理

    孟昭武

    <正>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始终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我们系统地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前进,对于澄清思想界、理论界种种糊涂观念,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开放搞活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少数人盲目崇拜西方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表示怀疑的时候,更有必要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987年03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67 ]
  • 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意识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调节

    伍贤佑 ,向大万 ,张伯传

    <正> 民族传统意识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性格气质、道德、兴趣和风俗习惯等各种心里过程的总和.传统意识既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人的行动,指导着人的实践.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没有一次社会改变不是以社会意识的转变作为先导.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新审视一下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的传统意识,针对其进步与不足,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这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7年03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63 ]
  • 湘西苗族轻商观念初探

    龙生庭 ,罗先成

    <正> 振兴湘西苗区经济要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子,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湘西苗区人民中普遍存在着的传统的轻商观念,成了发展苗区商品经济的一大障碍.因此,剖析一下苗族人民传统的轻商观念,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发展湘西苗区商品经济,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987年03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55 ]
  • 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家族文学史与民族发展史的关系

    彭南均 ,彭继宽

    <正> 文学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它必然要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现实生活,民族发展历史有所反映.因此,在编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史与民族史的关系.土家族文学史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考查的结果证明,土家族文学是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土家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家族神话产生在远古时代,有开天辟地神话,兄妹成亲神话,卵玉射日神话,太阳和月亮是兄妹神话等.

    1987年03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63 ] |[下载次数:106 ]
  • 巴人源于古羌人

    彭官章

    <正> 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廪君是巴人的始祖,巴人是廪君的后裔.1982年,笔者同朴永子同志在《吉首大学学报》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羌人、巴人、土家族》一文,对此观点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巴人是伏羲之后,伏羲是古羌人之后”、“古代巴人就是‘降处于巴’的古羌人的一支、“古代巴人是古羌人的后裔”的观点.因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未能充分地展开论述,现就“巴人源于古羌人”问题作补充论证,请史家特别是巴蜀史专家指正.

    1987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阅读次数:77 ] |[下载次数:189 ]
  • 生命之光的烛照——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爱情描写

    董朝斌

    <正> 关于沈从文,曾经有过而且仍在不断出现种种误解,尤其是对他的爱情描写误解更多.我认为,沈从文决无意于做一个爱情小说家,尽管我们可以称他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爱情描写的圣手,但他所作的努力是以爱情作为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来凸现不同文化形态,并做出自己的历史的审美的选择.正如沃罗比约夫所说:“爱情的艺术描绘和表现确实是一块神奇的结晶体,它使人们得以观察到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同时,借助于它的反射,爱情自身的实质也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1987年03期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阅读次数:50 ] |[下载次数:401 ]
  • 论沈从文的两种跨越

    向成国

    <正> 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他首先实现了从乡村世界到都市世界的跨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上一个历史时期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行为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支配这种行为过程的思想发展历程.当“五四”文学青年在文学革命高潮过后、大都处于沉默的反思中——徘徊、彷徨的时候,沈从文却执着地不甘寂寞地走着自己的路,冒然由湘西来到北京,怀着探索人生奥秘的企望,挣扎着拿起了笔,

    1987年03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273 ]
  • 石韫玉而山晖——谈沈从文的“乡下人”观念

    孙韬龙

    <正> 文学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这就是白居易说的“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的道理.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知人论文,首先要知人,才能把文论好.沈从文能走进神圣文学殿堂,建构起一座文学上独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希腊小庙”,正象他自己所说的:“一半是正当生命成熟时,和当时新的报刊反映的新思潮接触

    1987年03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51 ] |[下载次数:158 ]
  • 沈从文小说中的艺术空白

    詹鹏万

    <正> 毫无疑问,沈从文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空白意识的作家.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些“空白”的成因有二.一属作者“无意”而成.就是说,尽管作者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甚至某一细节,主观上希图进行精密的描写,不容出现什么遗漏,但若读者细加检察,在其行文中,仍可发现一定的情节或细节的描写“空白”.我们把这种无意形成的“空白”称之为“自然空白”.一属作者“有心”之作,即作者出于艺术上的需要,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细节,作有意的虚写或省略,我们把这样形成的“空白”,称之为“艺术空白”.

    1987年03期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阅读次数:48 ] |[下载次数:263 ]
  • 略论浪漫主义理论的流变

    江涛

    <正> 我国文学理论界一直把浪漫主义理论看作一个统一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产生,并且业已中断的历史现象.这种观念,没有清楚地看到浪漫主义是一个流变的,并非统一的,具有层次差别的历史潮流.实际上它经历了衰亡又兴盛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旧的观念逐渐消失,新的思想逐渐诞生.因此浪漫主义理论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包含着差异和变化.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就这一理论的流变和差异作一简略考察.

    1987年03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114 ]
  • 超越象外的主体审美意识

    张建永

    <正> 叶朗同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刘熙载有这么一段评语:“所以他和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不同.他不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家,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读罢《艺概》,掩卷沉思,我从这本黄卷中领悟到了某些极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从幽暗的过去发出的惨淡的微光,而是与当代主体审美意识的高扬一样流光溢彩.在他言简意赅评语似的著作中,一个隐含在内部的系统框架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徜徉于“象”与“意”,“结实”与“空灵”、“真实”与“玄诞”、“物色”与“生意”等美学范畴之中.通过周详、细密的比较、研究,他的思想迤逦前行,终于步

    1987年03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阅读次数:46 ] |[下载次数:71 ]
  • 当代文学性意识的畸变现象

    谢伟民

    <正> 当代文学中关于两性之爱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是作家创作想象力的活跃和生活感受力的深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细读当代文学的许多性爱作品后,你会发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作品中大量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封建性道德观念支配的性意识和性心理,作品中的人物以落后的传统性爱观和性心理展开活动,而作者往往就是以封建的传统性意识去表现性爱.五四以来由周作人在他那篇《人的文学》中奠定理论基础,郁达夫、沈从文等

    1987年03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阅读次数:54 ] |[下载次数:108 ]
  • 语言在文学中的躁动——论部分青年小说家的语言探索

    龚曙光

    <正> 1 尽管,许多语言学家认定:语言的变化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人类有限的感觉能力难以觉察.但,语言,在新时期文学中的躁动,我们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特别是在我们遭受了莫言小说的“密集轰炸”之后,这一感受尤为真切和强烈.新时期文学的躁动,肇始于朦胧诗.是舒婷、北岛、顾城等这群羞赦而任性的丑小鸭,率先啄破了封冻已久的语言之壳;

    1987年03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阅读次数:89 ] |[下载次数:96 ]
  • 英汉对译中的逻辑问题

    罗其精

    <正>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遣词造句和再现原文的修辞色彩两方面,对于译文中的逻辑问题(即译文是否合乎逻辑)往往忽而略之.因此,一些译文从字面上看似乎信且达矣,但仔细推敲,不是于情不顺,就是于理有悖,一句话,就是不合逻辑.寻其原因,主要有三:一,对原文词义选择不当;二,对原文语法分析错误;三,对原文民族文化传统缺乏了解.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其它原因,如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两种语言所属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等等,如对它们处理不当,也都会导致译文失去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少文达字顺但缺乏逻辑性的译文,现将

    1987年03期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5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