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刍议

    赵立航;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与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考察中,在指导工人运动中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因此,他们没有在理论上系统地、集中地和专门地阐述自己的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以下简称“历唯”)的体系是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著作逐渐显露出来的。由于这种特定情况,弄清历唯的体系,尤其是弄清历唯的逻辑起点,就成了众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关于历唯的逻辑起点,就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说是生产关系;其二说是劳动;其三说是人。本人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劳动着的人是历唯的逻辑起点。

    1982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87 ]
  • 试谈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统一和运用

    李泽南;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由于正确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对农业生产关系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等,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又一次解放。事实充分证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这条路子是走对了。但是,在实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怎样认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在一部分干部群众中,还有一些模糊的看法。少数社员把责任制当成是所有制,把责任田

    1982年01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35 ]
  • 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

    李国珍;

    <正> 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对人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创作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后果。拿文艺创作来说,作者的思想更解放了,接触的生活领域更广更深了,作品较以前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人性美,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但由于过分强调了离开具体社会关系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而忘记、忽视了人的本质和阶级属性,致使极少数作品中出现了歪曲现实生活、丑化正面人物、美化反面人物的失真的描写。这些有严重缺点的作品流露出来的倾向是在宣扬一

    1982年01期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92 ]
  • 谈谈谜语的文学特色

    黄民裕;

    <正> 什么叫谜语呢?就是以某一事物、现象等或某一字、词、文、句等为谜底,用描写其特征、性状、功能等或用隐喻、形似、暗示等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这种写出谜面,让人猜射谜底的文学体裁就叫做谜语。谜语这种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想象力强,手法巧妙,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凝炼确切。其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不少文学体裁,并与这些文学体裁融为一体。既是耐人寻味的谜语,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既能启发人的智慧

    1982年01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阅读次数:52 ] |[下载次数:159 ]
  • 兔起鹘落 跌宕多姿——《青凤》情节结构赏析

    丁畅松;

    <正> 人狐相爱的故事,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颇多见,而且篇篇珠玉,写得十分优美动人。清朝人但明伦在评点《葛巾》时说:“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娇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这种“转”,就是波澜。但是,何止《葛巾》如此呢?《青凤》也是一波三折,摇曳多姿。在短短的二千字的篇幅里,它展示了青凤与耿去病的悲欢离合、祸福休咎,情节繁复曲折,腾挪跌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说的开头,不同于《聊斋》多数篇目对人物作概括叙述或简要介绍的写法,而是

    1982年01期 31-3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80 ] |[下载次数:214 ]
  • 漫话人的完整性——外国文学教学偶记

    汪剑鸣;

    <正>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黑格尔自然界最美好的和最完善的创造物,就是人。文学既然是人学,人成为艺术的主要对象,则是完全自然的事。文学的探索,应该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文学创作的奥秘。现实生活中的真人,都是有生命的活人。艺术既然是反映生活的一面明镜,那么,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也只有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一样,才能在作品

    1982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阅读次数:49 ] |[下载次数:43 ]
  • 试论鲁迅杂文的一种讽刺手法

    张贤平;

    <正> 讽刺是铸成鲁迅杂文强烈战斗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经常地大量地通过语言修辞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刺,取得了多方面的强烈的讽刺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鲁迅杂文中的这种讽刺手法,很多同志都在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本文想就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语言艺术也来作一点粗略的分析和探讨。 (一)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词语本身搭配的表达作用,利用词语的意义关系来进行讽刺。这种方式在鲁迅杂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所谓“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是指修饰

    1982年01期 39-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224 ]
  • 漫谈鲁迅小说中的眼睛描写

    杨合林;

    <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创作中,要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就要特别重视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对此就很重视。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样的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这方面,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眼睛描写,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82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35 ] |[下载次数:186 ]
  • 简讯

    <正> 为了适应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从一九八二年起,吉首大学增办政治、生物、音乐三个专业,学制暂定为三年。这三个新增办专业中的政治、生物两个专业,将从一九八二年秋季起开始招收新生,音乐专业将从一九八三年秋季起开始招收新生。目前,吉首大学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开展筹办新专业的各项工作,加紧调进和培训师资,制定教学计划,购置图书

    1982年01期 4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47 ] |[下载次数:6 ]
  • 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

    沈从文;

    这是沈先生一九四五年写的一篇文章,原载于《湖南建设》杂志。去年,我校教师彭秀枢同志根据彭施涤先生生前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这篇轶稿,觉得对于研究现代文学和沈先生的创作,有参考价值,因而转抄给沈先生审阅。对于轶稿的发现,沈先生很是高兴,并同意在我校学报上重新发表。现予以转载,供研究现代文学的同志参考。

    1982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阅读次数:64 ] |[下载次数:147 ]
  • 故乡人谈沈从文(下)——一颗乡土文学的明星

    蒙慕秋;龙锦章;

    <正> 沈先生所奉献出的绚丽多姿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丰富了我国新文学的宝库。今天,中国新文学之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谁也不能否认沈先生的一分功绩!在故乡的各族同胞看来,沈先生简直就是一颗灿烂的文学明星。判断一个作家的优劣,不是看别人为他贴上什么标签,更不是看他担任了什么职务,主要还得看他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沈先生和许多作家一样,在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学理想,鞭挞腐旧,颂扬新生。先生将他对于祖国、对于人民、对于乡土山川的深沉的爱,倾注于作品,流露于笔端,表现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一种优美、健

    1982年01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130 ]
  • 从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与孙祚民同志商榷

    彭英明;徐杰舜;

    <正> 《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准则》一文,这是他六十年代初在《文汇报》发表关于民族历史研究方法论问题两篇文章的继续。在这些文章中,孙同志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但就其基本观点来说,我们是不敢苟同的。这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孙祚民同志。 (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

    1982年01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阅读次数:70 ] |[下载次数:81 ]
  • 苗族的招魂风俗与屈原的招魂作品

    龙文玉;

    <正> 在我国,不少兄弟民族都保留了招魂的遗俗,而这些遗俗又与屈原的招魂作品多少有某些联系。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地研究一下有关史料、文物及苗语巫词的内容和形式,就可以看到,招魂是苗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屈原的招魂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苗族这种风俗的情况。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想继《屈原族别初探》和《再探屈原的族别》两文发表之后,再向专家和同志们汇报一下自己一些不很成熟的见解,以此求得大家的指教。

    1982年01期 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468 ]
  • 真挚朴实 优美动人——土家族情歌初探

    彭南均;

    <正>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湘鄂川黔边境大山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的民族。土家族的文学艺术矿藏非常丰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土家山歌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土家族情歌又是土家山歌中富有特色的珍品。它真挚朴实,优美动人,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现就土家族情歌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982年01期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阅读次数:57 ] |[下载次数:113 ]
  • 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概况

    彭秀枢;刘文武;

    <正> 本文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并根据谷臣章(桑植)、向国平(鹤峰)、张兴文(来凤)、田禾(恩施)等同志提供的一些材料,参照前人既得成果,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办法,企图对整个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因土司情形复杂,笔者知识有限,谬误之处,希明达之士及土家族同志指正。一、土司的渊源

    1982年01期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500 ]
  • 羌人·巴人·土家族

    彭官章;朴永子;

    <正> 绪论湘鄂川黔四省毗连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称“必际卡”。现约有九十多万人,其中湘西六十多万,鄂西二十多万,川东、黔东约二、三万。几千年来,他们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古老的文化。他们以刻苦耐劳称著于世,在缔造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关于土家族族源的问题,目前有几种说法,现将我们的观点摆出来供专家们参考。

    1982年01期 106-1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阅读次数:41 ] |[下载次数:324 ]
  • 浅谈英语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高嘉正;

    <正> 接触到英美的翻译作品,人们很快就会感觉到,它在语言表达方面与中文作品颇不相同;其中最突出的感觉是,字里行间充斥着长长短短的定语。很多固然是由原文中的单词或词组定语译出来的,但有不少是由原文的定语从句译成的。所以,对于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学好定语从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试图就英语的定语从句,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定语从句分限定性定语从句(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两大类。限

    1982年01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阅读次数:38 ] |[下载次数:220 ]
  • 湖西方言本字考(下)

    刘自齐;

    <正> 庯 湘西各县均将“物体凹陷不平”叫做[pu]根据《广韵》注:“庯,博孤切。”又根据《集韵》注:“庯,奔模切,音逋。……庯(广余),屋不平也。”由“屋不平”叫“庯”,扩大到所有物体不平都叫“庯”,这是合乎汉语里“词义范围的扩大”这一规律的。由此可知,湘西方言中称“物体凹陷不平”为[pu],当写作“庯”字。巧湘西各县普遍将“过分的装扮和谦让”

    1982年01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阅读次数:71 ] |[下载次数:161 ]
  • 文言虚词与语音关系

    陈治水;

    <正> 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加之用法灵活,说法不一,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给教学上带来不少麻烦。为了辨析它们在特定的语法关系中的语法意义,从语音关系上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不无益处的。文言虚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多是一些假借字。如“余”的本义是“语之舒”,假借为第一人称“余”。“汝”的本义是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汝”。“其”的本义是竹箕,假借为第三人称“其”。它们都只是一些声音的标志,只是借声,与原义毫无关

    1982年01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阅读次数:55 ] |[下载次数:82 ]
  • 李大钊和高校图书馆

    龙世谱;

    <正> 一九一八年一月李大钊同志,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邀请,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九二○年七月八日,他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兼教授。一九二二年春他辞去图书馆主任职务,改任教授兼校长办公室秘书。在一九一八年一月至一九二二年春,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四年多的时间中,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钊同志对图书馆,特别是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从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和他的图书馆学论文来看,李大钊同志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982年01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阅读次数:60 ] |[下载次数:67 ]
  • 学习中增进动力与集中思想的基本方法

    霍兰;沙吉吾;

    本文是美国,霍兰所著《初等心理学》一书第五章“理论学习与保持”部分段落选译,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其中某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仍可作为我们的借鉴,故发表以供参考。

    1982年01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37 ] |[下载次数:11 ]
  • 土家族的“赶仗”

    田荆贵;

    <正> “赶仗”是土家族的狩猎活动。土家族人非常喜欢并善于狩猎。每年冬春的“赶仗”,已成为他们历史的传统习惯。《永顺府志》卷一二在概括明清时代湘西土家族人民“赶仗”的情形时说:“龙山(今湖南龙山县)深林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以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解放以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土家族聚居的靛房、坡脚等地——我的家乡,土家族人聚

    1982年01期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44 ] |[下载次数:80 ]
  • 下载本期数据